-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在全球供應鏈遭受沖擊后,越來越多地方開始重視更區域化、更完整的價值鏈,也就是內循環經濟。比起原來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現在更強調內需拉動,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
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蔡文波在曾介紹,今年以來,武漢市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物流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通道+樞紐+網絡+平臺”現代物流體系,加快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鏈接優勢,出臺新一輪若干政策措施,從提升樞紐能級、拓展通道能力、構建產業物流體系、完善民生物流品質、提升主體實力、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創新能力、強化基礎支撐等8個方面,加快推進物流業高質量發展。
武漢已入圍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首批支持城市,新一輪政策措施提出加快國家省級示范平臺建設,提升物流樞紐服務能級,重點支持“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國家綜合貨運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等國家級樞紐建設,強化公共海外倉等省級外貿平臺設施,支撐服務雙循環樞紐建設。
武漢獨特的地理條件,以及內向型的經濟結構,在時代的轉向下,驟然成為保護層和優勢所在。
打通物流堵點
構建新發展格局,流通體系是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武漢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雙循環的樞紐鏈接優勢,關鍵在于打通商品流通的堵點。
處于國內大循環地理上的“天元”位置,武漢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集陸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于一體的“五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從規劃層面,中央對武漢寄予厚望。從現實層面,武漢一直在重建優勢。
數據顯示,2022年底,武漢物流業增加值突破1700億元,占GDP的9.2%、服務業的14.8%,物流規模位列全國第五。
十幾年前,武漢港的貨運吞吐量還不如鎮江等江蘇一些中小城市港口。但武漢走集裝箱運輸的路子,登頂長江中上游第一大港。
鄭州的新鄭機場貨郵吞吐量突破70萬噸,武漢的天河機場不及一半。鄂州就建了亞洲第一個專業貨運樞紐機場花湖機場,到武漢光谷直線距離僅60公里。據規劃,到2025年,鄂州機場將實現年航空貨郵吞吐量245萬噸,是新鄭機場的兩倍多。
從2022年中歐班列開行量來看,中歐班列(鄭州)位居第五,長沙和武漢則分居第七和第十。不過這一情況很可能會改變。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武漢)的發運量超過去年全年,位居全國第三。
新公布的《武漢市加快推進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武漢還有更多的排兵布陣。
比如,武漢的A級物流企業總數超過上海,居全國城市首位。但5A級物流企業數量與北京、上海尚有差距。一方面,武漢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型物流、貨運代理和供應鏈頭部企業,另一方面,武漢加大獎勵力度,鼓勵本土物流企業升級。
供應鏈專家馬丁·克里斯托弗曾斷言,“21世紀的競爭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武漢提出,“支持物流服務嵌入汽車、光電子信息、服裝等重點產業供應鏈”。其中暗含的一層意思是,現代物流體系建設,要為武漢從“肌肉型”產業變成“頭腦型”產業鋪路。
1/2的幸運,加1/2的努力,才是完整的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