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物流新聞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出臺,香港在大灣區的難題和機遇分析
發布時間:2019-02-21 16:30:00 點擊量:
萬眾矚目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了,從破局到深耕——香港積極投身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浪潮。這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中央從國家發展全局和「兩個建設好」的戰略高度,支持港澳與廣東在共融中實現共建、共享、共贏的重大決策部署,不只限于經濟領域,還涵蓋科技以及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各個領域,為香港突破發展瓶頸提供了極其難得的機遇
為抓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香港特區政府正全力打造全新的公務員學院。近日,香港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羅智光表示,香港面對多方面新挑戰,必須提升公務員的培訓,助香港把握“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發展策略所帶來的機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人才、資金、貨物的無縫對接、充分交流,只有群策群力,不斷摸索實踐。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吳宏斌認為,高鐵香港段通車後,香港與大灣區城市能打造「1小時生活圈」,建議港府應善用這項優勢,推出鼓勵兩地科研人才交流的措施,以促進創新科技和高端製造業的發展。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經濟研究員王春新指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發展藍圖,把香港與珠三角的合作帶入新階段,大灣區不僅會建成世界最大灣區,亦會實現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世界級金融重鎮、世界級商務平臺等高質量發展。
如果把珠江口比作一張巨大的弓,從廣州、深圳到香港就如同一支搭起的長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猶如引弓搭箭,凝聚起整個區域7000萬人的磅礴力量,射出一支無與倫比的開放之箭、協調之箭、創新之箭。
香港就是這支長箭鋒銳的箭頭。發軔于40多年前的內地改革開放,給香港提供了產業升級的巨大機遇。借助“前店后廠”模式,香港從制造業為主變為生產性服務中心,借助內地加入全球資本配置的機會,香港再變為僅次于紐約、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正是內地經濟的崛起,不斷推進香港經濟功能的轉型,是祖國的經濟實力將香港帶入了世界經濟增長的核心地區。
但與此同時,香港經濟結構也日趨固化,發展越來越依賴金融等高端服務業。這類產業的全球資源配置特點,導致人才來自全球,為香港本地創造的高級職位有限。因此,香港就業市場上出現了十分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失業率極低,近年多在2.8%左右;另一方面,崗位多來自零售、旅游等中低端行業,香港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變少,收入也增長緩慢;香港的高地價、高房價也極大地壓制了香港人的生活空間。
在對創業空間和生活空間的雙重期盼中,為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對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綜合競爭力,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同時香港各界人士已提出不少解決“跨境壁壘”需要面對的問題。如跨境人才稅收,香港人在大灣區工作能否按香港稅制征稅?跨境專業服務,能否降低香港專業服務公司在大灣區落地門檻?跨境金融監管,能否設立協調性更強的機構?香港人到大灣區工作、生活,醫療等社會保障如何建立?就一個小小的微信紅包,內地版的香港人就不能用,因為沒有內地銀行賬戶,而開設賬戶需要有內地手機號碼,等等,這些還需要更多的深化改革。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大灣區規劃更像是一個平臺,大致方向確定,能解決的問題確定,大家還可以不斷把新的問題放上去,不斷去解決。規劃制定出來,不是一勞永逸,更不是一蹴而就,它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革創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