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記者:作為廣東省省會、大灣區核心引擎,規劃上廣州交通未來將如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鄧毛穎:目前廣州與全省各城市之間每天的出行量344萬人次,占全省跨城出行總量的37%,這個數據在省會城市中穩居榜首。面向2035年,廣州將緊扣《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南沙方案》等重大國家決策部署,構建“灣區1小時交通圈”和“鄰穗地區1小時通勤圈”,著力解決對外通道能力不足、供給模式單一,跨珠江口通道斷頭的問題,推動廣州與周邊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立體成網,支撐核心引領、軸帶支撐、圈層聯動的都市圈發展格局重點從三個層次推進交通網絡向都市圈、城市群延伸:一是通過新建高鐵大通道、聯絡線及改擴建高速公路等,建成國家骨架網絡,暢通國內大循環支撐能力;二是推進跨市城際鐵路、快速路等實施,強化灣區干線網絡,提升極點輻射帶動能力;三是推進邊界跨市城市軌道、市政路橋等實施,織密同城支線網絡,增強通勤保障能力。
記者:本次規劃重點提及城市要構筑綠色人本的交通系統,未來具體要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鄧毛穎:做好交通發展模式的頂層設計是關鍵,核心是聚焦人的需求。好的交通系統一定是供應和需求達到結構性平衡,在總體效率最優的前提下,各種交通方式各司其職、有序競爭,滿足不同出行需求。
一方面,發展軌道交通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本輪規劃專門對軌道線網進行了優化提升,重點強化南沙、東部中心內部及其與市中心之間通勤走廊上的軌道服務效率,圍繞站點優化用地布局,集聚客流,依托軌道交通構建大客流走廊,逐步實現軌道網絡上的職住平衡,將平均通勤時間控制在45分鐘以內,讓市民擁有更多的休閑和生活時間。
另一方面,通過道路資源再分配優化出行結構。步行是最基本的出行方式,需要優先保障路權;要引導電動自行車回歸“非機動化”本質,與常規公交錯位發展;常規公交定位為提供基礎性、公平性、保障性的出行服務,在中心區對外的大客流走廊上優先保障地面公交路權,與軌道交通形成復合廊道,在外圍軌道覆蓋率不高的地區進一步提升公交服務能力,與城市軌道互補運營。
至2035年,實現全市綠色交通出行比例由65%提升至75%,中心城區晚高峰道路車速保持在25公里/小時以上,為市民提供更加順暢、舒適的出行體驗。
記者:城市交通發展離不開最貼近百姓的慢行交通,本輪規劃針對慢行交通的發展有什么新的亮點?
鄧毛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綠色、健康的慢行交通出行。廣州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千年商都,“云山珠水”獨具嶺南特色,本輪規劃結合廣州城市特色和資源稟賦,提出打造安全、連續、方便、舒適的慢行交通系統。
首先要營造具有城市活力的綠色街道。按照“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提升目前城市街道要素的精細化設計,讓我們的“道路”向“街道”轉變。對生活性道路的空間進行優化調整,在城市中心實現機動車道與慢行道的比例達到1:1, 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步行和騎行空間。推動城市道路與建筑退縮一體化設計,營造更廣闊的市民交往場所,使市民可以悠閑地散步、購物、交流。
其次,要貫通山水城田海的健康休閑慢行道。依托鄉道、綠道、碧道、城市道路、濱江慢行道等,打通不同類型慢行道銜接斷點,推動多道融合,彰顯廣州山水城田海的天然稟賦。在廣州的外圍地區,主要是以碧道、綠道、農村公路等為主,重點通過改造提升、新建,打造一條串聯全市800 多個美麗鄉村、眾多農業產業園、文化遺址及生態景觀的最美鄉村風景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