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從軍事行動和近代戰爭研究“美國軍事物流”
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7年之后,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軍戰斗任務在今年8月底結束,美國在伊戰略自此由“武”轉“文”。按照美國和伊拉克雙方安全協定,美國作戰部隊于2009年6月撤出伊拉克城鎮,2010年2月,駐伊美軍數量第一次下降到10萬以下。美軍于2010年8月底前離開伊拉克。但還會有5萬名美軍繼續留在伊拉克,擔任培訓和顧問工作。2011年底美國將全部撤軍。同時在阿富汗增加3萬名軍人,總數達到98000名。
從物流的角度看如何才能把一支龐大的軍隊運輸到指定地點?這不是簡單的“搬家”游戲,涉及到數以萬計的部隊以及不計其數的各種裝備、車輛、作戰物資等。實際上這種問題一直困擾著各級指揮官,連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拿破侖、巴頓將軍都頭疼不已。畢竟這直接涉及到國家的戰略、戰爭的成敗、戰士的性命、個人的聲譽!
作為目前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可謂在世界各地到處“煽風點火”,到處“惹是生非”。進入新世紀以來它已經打了兩場伊拉克戰爭,以及一場至今還看不到終點的阿富汗戰爭。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經對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進行了重大戰略調整,將部分部隊重新定位——轉移到阿富汗戰場上。隨著新政府上臺后決定加強在阿富汗的力量,到 2010年8月31日前,美國五角大樓及其商業伙伴要重新安排340萬件設備的調撥工作。其中涉及從伊拉克調撥280萬件物資,這包括88000個集裝箱和41000臺車輛。截止到2010年7月,美軍已經從伊拉克350個前線基地重新安排運輸了220萬件物資,8月份運輸剩下的120 萬件。這個流程涉及到了物流的方方面面。這樣大規模的運輸遷移工作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軍隊的協調角色
從空運的武器彈藥到海運的帳篷和施工材料等,從卡車運輸的物資到集裝箱運輸,美國使用了各種模式來安排這批物資的轉運業務。
特別是在阿富汗運輸,要經過烏茲別克斯坦已經破舊不堪的鐵路系統,美軍要在五個月時間內(2010年3月至8月)通過無數國家運輸體系將物資安排到位。這里面涉及到了復雜的流程和眾多的各方參與機構,包括美軍、民用機構、政府合同商,僅僅在軍隊方面就要涉及到美國物資司令部、國防物流局、運輸局等諸多單位協調整合各方面的運作,確保士兵在適當的位置、適當的時間得到適當的數量以及必要的資源。
比如美國第三集團軍(Third Army)首先需要確定整個物流流程的優先事項和順序安排。毫無疑問首先是支持戰場指揮官的優先事項——畢竟士兵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不能讓士兵赤手空拳去打仗。美國實際上把科威特作為所有物流業務的中心。該軍制定了一些非常詳細的計劃,同時針對可能出現的意外事件(比如吉爾吉斯斯坦發生了洪水)制定了應急方案。
在第三軍專門設有“物流總監”的角色,就是幫助協調供應鏈。從物流角度來看,這可能是現代歷史上最復雜的一次物流業務。美軍也意識到光靠軍隊是無法完成的,因此成立團隊是必然之舉。從而第三軍物流總監的角色就變成了“協調者”——他的工作就是協調這復雜的操作流程,通過多個信息數據庫和系統集成,并優先考慮順序安排,同時建立起問責制和可見性,最終的目的就是支持前線的戰士。
美軍最近成立一個新的組織——剩余物資國家機構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Agencies for Surplus Property)幫助部隊從伊拉克撤出,針對那些軍隊多余的物資,但是可以用于其它用途的,美國和伊拉克、阿富汗政府溝通,轉讓資產以幫助他們穩定當地的局勢。在這個流程中美軍設立了四個領域:已經在這里使用過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需要重新安排的物資;通過軍事銷售或轉讓將設備轉移到其他政府;把設備交給國防物流局(Defense Logistics Agency)處置。自從2009年第三季度以來,美軍在伊拉克的物資已經撤出68%,彈藥儲存減少了約73%。車輛減少約3 萬輛。同時亦已將738項物資轉移給伊拉克政府,生成約0.77億美元的銷售額。甚至早在越戰期間,美國就在沖繩設立了太平洋利用再分配機構(the Pacific Utilization Redistribution Agency)處理所有設備。每一次重大戰役都意味著后勤保障戰爭,戰爭結束,數以億萬美元價值的設備必須考慮如何高效處理。戰爭是瞬時的,結束也是瞬時之間,根本不會有事先計劃好的各種流程,可以順順當當地完成戰后一切。戰后之戰也是勞心費神的。美軍必須公布書面指導,讓部隊知道如何處理有關設備,是運走就地銷毀還是捐贈。
這次向阿富汗運輸30000名士兵和5100臺裝備,其中60%的裝備從科威特始發,40%將來自美國。為了加速運輸速度,美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分別成立了前進指揮所,由ARCENT(Army Component of U.S. Central Command美陸軍中央司令部)負責協調。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分秒必爭。8月是關鍵!成功將取決于靈活性——包括對于預測的準確性,實時對計劃進行調整,充分利用商業伙伴的力量等。在如此巨大的物流項目中,首先ARCENT功不可沒,發揮了巨大的協調和幫助作用。
實際上每一次軍事行動的背后都是對一個國家后勤的檢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已經成為至理名言。我們別忘了:今天我們所謂的“物流”實際上就是以前軍隊中“后勤”的概念,這個英文單詞一直沿用至今。在美國發動的沙漠盾牌和沙漠風暴行動中都已經看見了物流所發揮的基礎保障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巴頓將軍指揮他的部隊在阿登所進行了坦克大會戰中,整個行動代號Nickel。如今第三軍指揮官把本次撤軍行動代號明確為Nickel II。這兩次行動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陸軍裝備司令部向科威特派遣了30名人員,指導如何從伊拉克運作物流業務。所有一切都建立起了問責制,確保軍隊按時按量進入阿富汗。
合作物流
在民用行業中,我們很常見的術語——逆向物流,在軍隊沒有什么不同。為此美國軍隊是開發了ARCENT戰場通用運營畫面(Theater Common Operating Picture)系統,這實質上是一個Oracle數據庫,在國防交通網絡中移動人員也好,設備也罷,所有數據都要進入這個數據庫。這個系統能夠讓美軍建立起可見性,并自動生成報告,軍事供應鏈中的所有合作伙伴都可以看見。該系統也提供了預測和分析能力——按照美國第三軍的看法,這可謂戰斗力量的倍增器。同時美軍還使用戰爭儲備部署系統(Army War Reserve Deployment System,簡稱AWRDS)系統,這是另一個數據庫,能夠讓軍隊快速移動設備,從戰略層次獲得可見性,可以跟蹤設備的具體實時流向。所有這一切都通過共同的無線射頻RFID系統和其他標記進行流轉,美軍在利用RFID技術方面已經走在了商業供應鏈的前列,技術在這個復雜的環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物流業務中,美軍一樣需要依賴于商業部門,比如和APL、馬士基、Liberty海運、Hapag-Lloyd等合作以及FedEx和UPS這樣全貨運航空公司合作。美國1904年就通過了貨運偏向法(Cargo Preference Act),要求美國擁有的軍需物資只能由掛美國國旗的承運人運輸。1954年對該法案進行了修訂,規定至少50%的物資需要美國人擁有的私營承運人運輸。私營部門在部署并重新部署設備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前,美軍運用的是港對港的模式,如今已經使用了門到門的模式。商業伙伴可以直接向一線隊伍交付物資了。實際上,在這種情況下,美軍對于商業合作伙伴而言,也是一家客戶!商業伙伴也有了選擇的權力。
我們都希望有水晶球來預測未來的需求,并且提前做好規劃,但是現實往往不如意,因此美軍也需要在很多時候提前做好備份計劃。這次阿富汗行動也是如此。一開始美軍剛進入阿富汗,2008年所有物資基本上都是通過在巴基斯坦卡拉奇港運輸的。在不到一年時間中,美軍一共運輸了13000個集裝箱經過中亞各國,包括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土耳其等地。如今可以從北部和南部幾個門戶進入阿富汗。現在60%的物資是通過北部通道進入阿富汗的。這就是美國的備份方案——以防巴基斯坦通道出現問題。
美國不斷和伊拉克和阿富汗周邊國家進行溝通,建立靈活性——作為良好的軍事規劃人員,任何時候都要有B計劃,一旦由于外交或政治事件導致的突發事件出現,可以馬上轉向實施B計劃,有備才能無患!
對于如此龐大的軍事調動,物流業務是基礎性的保障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如果兵馬已動,糧草未到,那么最終的結果大家應該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