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
- 13926082613
- 電話:
- 020-39280356
- 郵箱:
- sunhayl@foxmail.com
- 地址:
- 廣州白云區華邦物流園C區5-412
亞運!廣州?珠江新城!亞運會給廣州的發展帶來了什么?
交通規劃:珠江新城交通網絡四通八達
外部交通網絡通達
建設花城大道、臨江大道東延長線、獵德大橋、地鐵和集運系統等一批重要交通基礎設施,確保珠江新城進出交通暢順。
內部交通網絡完善
建立“四橫兩縱”的主干道網絡;建設珠江新城地下空間工程和高架步行系統工程,形成有機統一的公共空間體系,建立人行、機動車行和地下軌道交通多層次立體交通體系,實現人車分流,過境交通、內部交通不交織,確保內部交通順暢。
軌道交通堪稱廣州之最,不僅集中了地鐵三號線與五號線兩條地鐵線,還設置了專為解決中軸線交通“度身訂做”的地下集運系統(APM),以連接北起體育中心,南至廣州塔的重要公共設施。
立體步行系統
花城廣場地區按照人車分離原則,構筑地下、地面和二層步行組成的立體步行系統,并使地面、二層步行系統、地鐵輕軌進行有效銜接,以提供人性、便捷、舒適的步行環境。
二層步行系統主要為快速通過人流設立,在珠江新城花城廣場兩側的高層建筑間,搭起二層空中人行走廊,將各大建筑南北方向連成一體,同時兼顧部分建筑的行人過街要求。在亞運前有12座項目具有建設二層步行連廊系統工程的條件,共13座連廊,其余連廊將隨項目主題竣工后開始實施。
APM
廣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動輸送系統(APM)共設9座車站,全自動運行,安全、舒適、噪音小等優勢與CBD地區的整體功能和交通需求特征相匹配
廣州這十年,是能載入史冊的十年
“我承認,珠江新城的交通,是有先天不足的;但是我們通過規劃,后天補上了這一部分。 11月18日,廣州市規劃局局長王東(見上圖)接受記者訪問,回溯廣州規劃發展十年,從“小山小水”到拉開“大山大水”的構建,猶如孩童成長為大人,城市骨架舒展有秩,“這十年是廣州能載入史冊的十年”。
說花城廣場
“全球最大的CBD開敞空間”
珠江新城從規劃至今已經18年,政府換了幾屆,為什么規劃能一直繼承優化?
羊城晚報:說到珠江新城里的花城廣場,很多人會聯想到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中央公園,請作一個比較。
王東:我曾經在美國紐約的曼哈頓呆了1個月。嚴格地說,中央公園不屬于CBD(中央商務區),因為CBD區集中在曼哈頓島的南部,而中央公園在曼哈頓島的中央北部,中央公園實際上是紐約的公園,而不是CBD的公園。而花城廣場則是世界上真正在CBD內留出這么大的空間,供市民享受、具有嶺南特色的開敞空間。據我了解,國際上幾個大型CBD區也沒有這么大的開敞空間。把“最貴”的地留出來做公園,上面做水景、下面掏空做商業空間和交通空間,這種理念是很超前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省委書記汪洋看過后,表示“花城廣場確實不錯,超出我的想象!廣州能在城市的核心區域、在高樓大廈之間留出這么大一個空間作為城市綠化廣場,需要下很大的決心,證明廣州市的領導敢想、會干,市民也會為有這樣的城市美景而感到開心和幸福”。
羊城晚報:珠江新城從規劃至今已經18年,中間政府都換了幾屆,為什么規劃能一直繼承、優化下來,而不是一屆政府一屆規劃?
王東:首先我要說,珠江新城現在不會再大改了,你看,土地該建的建了、該出讓的出讓了,大局已定。
其次,之所以珠江新城的規劃沒有“一屆政府一版規劃”,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尊重規劃的嚴肅性。廣州這么多年來,致力于規劃法律地位和權威性的提升,做了不少事情,比如規委會制度,是全國最公開、最透明、決策最民主化的制度。比如總體規劃、大的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等重頭規劃,都要報人大批準、具備法律效力。所以,規劃不會因為政府換屆,而隨意地從頭再來一遍。
二是規劃并非一成不變,科學的規劃是在不斷完善的,永遠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調整,巴黎CBD區德方斯區,從規劃到具備規模,花了50年時間,其間也在不斷調整。所以調整是很正常的。但是要越調越好,我們的規委會就有這個功能,凡是要“掐”綠地的規劃,一般都通不過規委會。
說珠江新城交通
“地下規劃 補先天不足”
一來緩解交通壓力,二來用好土地資源
羊城晚報:珠江新城的地下規劃方案怎么定的?我們發現,在18年建設中,一開始是沒有地下方案的。
王東:市建委組織了2005年的珠江新城市政交通項目設計招標,2007年的珠江新城市政交通項目景觀工程及海心沙島景觀設計,當時我是建委副主任,就主管這個工作。
地下規劃的出臺,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交通壓力。大家都知道,建筑群高度集聚才有效率,所以CBD一定是交通壓力最大的地區,珠江新城也不例外。此外,珠江新城還有先天不足:它的出口只有北側的黃埔大道和西側的廣州大道,都是繁忙的主干道;南邊是珠江,東部是華快。所以,規劃強調一定要增加新光—獵德快速干線,為珠江新城增加一條南北快捷通道;另外,我們還想辦法打通臨江大道和華快的對外銜接。
除了對外交通,珠江新城還有內部交通疏散的問題要解決,光靠地面路口的紅綠燈、立交橋是不行的。珠江新城道路網這么密,紅綠燈一多,車速就慢;滿眼立交也很難看。因此,我們在一些節點做了“摁”進地下的立交規劃,比如臨江大道的新中軸隧道,是地下兩層立交,負二層隧道供車輛東西向直穿,負一層立交就可以轉到北面的大劇院、博物館等公共建筑和南面的海心沙島。在公共交通方面,有APM(旅客自動輸送系統),相當于大型的地下公交車。
第二個原因,是全世界沒有CBD空留出這么大的地(花城廣場)而不蓋房子的。如何把土地資源利用好?我們就充分發掘地下資源,為CBD提供活力。全球CBD包括曼哈頓、浦東,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都是工作人流,晚上成為死城。如何增加CBD的活力,讓珠江新城晚上也熱鬧?我們建設地面市民廣場,地下購物休閑商場,珠江新城晚上的活力就有了源泉。我聽說目前地下商場的租金已經達到一年3億元,可以說,地下開發的效益非常好。
珠江新城提供五條經驗
只要交通、綠化、服務設施解決了,城市基本要素配置好了,城市就不會亂到哪里去
羊城晚報:珠江新城的規劃和建設,對廣州和其他城市未來發展有什么意義?
王東:第一,公共交通優先理念,這是包括廣州在內的所有特大型城市發展最重要的理念。
我來規劃局后,沒有審過一個單體建筑的外立面,因為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哪些地方要修路,哪些地方不能蓋房子,只要交通、綠化、服務設施解決了,城市基本要素配置好了,城市就不會亂到哪里去。
第二,地下空間開發的經驗。根據發達國家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與人均GDP的統計分析,當該城市或地區的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已具備大規模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經濟條件。所以地下空間的開發要提到城市發展的議事日程中,要實現有序開發。
第三,城市客廳的概念。很多外地人來廣州,常常不知道去哪里看、哪里玩。花城廣場建成后,成為廣州新的城市客廳,是新廣州最大的標志性公共空間。將來新城市、新區域的發展應當注意,不能只關注造房子,更要讓一些地方“沒房子”。學建筑的人都知道老子的話:“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意思是:開門窗造房子,當中空的地方可放東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留足空間才能游刃有余。
第四,綠色環保理念。比如珠江新城使用的集中供冷系統是全國迄今規模最大的。專家估算,假如全面使用系統,放棄各自為政的冷卻塔,可以降低珠江新城的小氣候2-3℃。此外,地下空間也是天生冬暖夏涼的。
第五,珠江新城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從“圖上畫”到“地上立”是兩碼事。類似珠江新城的規劃,其他城市也有不少,但是被投資機制制約,就沒法實現,而廣州就實現了。比如說集中供冷,就是城投集團和民營企業合資成立公司,現在廣州塔、地下空間都使用集中供冷。
五大亮點托起特色CBD
花城廣場
廣州市最大的標志性的城市中心區中央廣場,以大型市民休閑廣場和高檔商業中心為中央商務區注入全天24小時的活力之源,世界其他地區CBD晝夜人氣的大落差在珠江新城幾乎不存在。
集中制冷
各大建筑物、整個地下空間以及APM都采用集中供冷,總體上將可減少四分之一的土地、水電資源、制冷系統投資以及運行費用。
智能交通誘導系統
利用智能交通誘導系統,不僅可以實現對車輛停車自動收費、自動計時等管理,還可以通過停車誘導和停車信息的發布,實現地下空間所有停車場之間的協調和資源共享,減少因停車難而產生的擁堵、能源消耗和環境問題。
地下空間
將周邊39棟商業辦公樓、公共文化建筑的地下空間資源全部連通和整合在一起。地下一層為地下商業城和公交旅游大巴站,二層為公共停車場,三層是APM。
公共文化場所
珠江新城內的四大公共建筑———廣州歌劇院、廣東博物館、廣州第二少年宮和廣州圖書館,將文化氣息帶進商務區,融文化于商務,這在其他城市CBD都是罕見的。
亞運讓廣州提速十年
為了廣州的長遠發展辦亞運,后亞運時代更引人關注
羊城晚報:請問亞運規劃對廣州城市建設的意義。
王東:有值得總結的地方。
一是亞運規劃是在廣州整體戰略規劃的引領下實現的。
張廣寧書記說過,不僅僅為了亞運會而辦亞運,而是為了廣州的長遠發展。所以包括亞運場館、亞運城 (論壇 新聞 視頻)的規劃,都沒有脫離廣州發展戰略規劃的目標。2004年亞運申辦成功的時候,廣州已經有戰略規劃,由于規劃的科學性和開放性,亞運規劃不僅沒有受到掣肘,反而和戰略規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是亞運建設,包括場館、亞運城、交通設施,都促進了廣州戰略規劃的實施和實現。其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多中心、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和優化。比如亞運城之所以選址廣州新城,就是為了實施南拓戰略,亞運城建設加快了南拓的腳步。比如說奧林匹克中心地區,廣州發現九運會對這個地區的帶動還不夠理想,所以就考慮借亞運會“再燒一把火”,增加幾個場館,“后亞運時代”奧體周邊地區如何發展,詳細的城市設計最近就會敲定下來。
三是分散式的場館建設和交通設施相結合。大型賽事場館布局一般有兩種類型,分散式和集中式。北京屬于集中式,奧運村和主賽場很近,好處是交通方便,但是賽后利用就比較麻煩。廣州采用分散布局、集中組團式布局,比如天河地區、奧體地區、大學城地區幾個組團,秉承張書記的“后亞運”時代理念,按照城市發展布局的需要,和各個地區發展相融合,關注賽后利用統籌。比如南沙區,本來是沒有體育場館的,需要建設場館,那就索性配合亞運建設。分散格局反過來對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提出要求,直接促進了六條新地鐵線在亞運前開通。亞運城距離市區比較遠,我們就建設了地鐵四號線,作為廣州新城的啟動區,2015年這里還會連上地鐵三號線,三號線南到番禺市橋,北抵機場,是一條連通很廣的地鐵線。
所以,張書記說“亞運讓廣州提速了10年”。
說后亞運
廣州定位
國際商貿中心世界文化名城
廣州一定會把文化保護作為舊城改造的首要任務
羊城晚報:亞運會之后,廣州的城市規劃有什么走向?
王東:我個人看,廣州的城市發展分幾塊:1921年前,廣州是中國對外的商貿口岸;民國時期,陳濟棠主政時期奠定了廣州現代城 (論壇 新聞)市的雛形,舊中軸線等等都是那個時期形成的;改革開放以前,按照工業城市來建設。可以說,改革開放以前,廣州都是“小山小水”。其次是改革開放后,商貿活力調動起來了,廣州形成“中山中水”。再次是2000年到現在,拉開“大山大水”的城市格局,小孩變成大人,骨架拉開了。所以,這十年確實是廣州能載入史冊的十年。現在又到了新一輪規劃修編的時候。
亞運后,廣州的地位和作用要上新臺階。借助亞運東風,廣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確定,將來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是廣州的“新作業”。要想在國內、國際上有更大分量,要從珠三角的龍頭拓展到對南中國的影響力更大。“國際商貿中心、世界文化名城”,是新一輪總規劃對廣州的定位。
在基本拉開城市架構之后,接下來,廣州要重視拓展、優化、提升,這也是新一輪總規劃的指導思想。
一是城市結構優化。比如說某些新區的發展還不是很完善,《羊城晚報》登過我說的話,“老區房價不應該比新區貴”,這說明新區的配套還要提升,人力物力都要跟上。
二是文化軟實力要加強。大家生活水平上去了,自然而然對文化有更高需求。對老城區“廣州記憶”的東西,我們要加強發掘、展示和提升。陳家祠周邊拆出廣場,大元帥府拆除了擋住視野的匝道,都是為了弘揚文化。廣州一定會把文化保護作為舊城改造的首要任務。經濟因素不是舊城改造的主要因素,我們要算大賬,不是算小賬。
三是人居環境標準要提高,創造宜居環境。汪洋書記說,重要的是理念的提升。上世紀90年代,廣州沒有意識到,拆舊房后應該多建綠地,而是建起容積率十幾的高樓大廈,比如荔灣廣場,當年沒有人罵,因為能引進資金就是好事情,而現在每個人都罵。廣州發展到現在,城市需求變了,人居環境的標準也要相應提高,比如馬路退縮,以前只要退縮5米,現在就適當調高。江邊、河涌邊就不能蓋房子,要留出來作為公共空間。各級服務體系也要完善。
四是強化城市特色、歷史文化特色、自然風貌特色。特色都是從無到有的,所謂“騎樓之前無騎樓”,花城廣場再過50年,一定成為廣州的傳統特色文化風貌。前些年,中國城市發展以經濟發展為綱,建設出來的城市千城一面。一個內蒙古的城市,往往和一個湖南的城市長得差不多。廣州的先天條件很好,有山有水,保護得很好,就要充分發揚光大。
另外,規劃也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二沙島的體育公園,原本已經批準蓋住宅的,后來規劃頂住壓力不讓蓋,官司打到最高院最后還是堅持不蓋。白云山風景區內,我們沒有在規劃上批準過一棟房子。